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疾病
疾病介紹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多見于大陰唇,其次為小陰唇、陰蒂和會陰部。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是指癌灶的最大徑不超過2cm,浸潤深度≤1mm的早期外陰浸潤性癌。
病因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多由外陰上皮瘤樣病變(VIN)發(fā)展而來,與增生型外陰營養(yǎng)不良關系密切,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女性下生殖道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和單純性皰疹病毒Ⅱ型(HSVⅡ)感染的患者易患外陰鱗狀上皮癌。與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發(fā)生有關的HPV亞型主要有6,11,16,18和33型,其中16和33型在90%的VIN切片中可被檢出。長期免疫功能受抑制者易患多中心性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吸煙與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的關系正在受到關注。
(二)發(fā)病機制
外陰鱗狀細胞癌除大部分源于外陰皮膚黏膜外,還可發(fā)生于前庭大腺外排泄的大導管上皮。此類癌灶位于陰唇脂肪內,連續(xù)病理切片,可以發(fā)現癌灶與腺導管之間的關系。
腫瘤類似于原位癌的大體改變。外陰可出現小的淺表、高起的硬潰瘍或小的硬結節(jié)等病灶。由于瘙癢,外陰可有抓痕、破損等。癌灶周圍常伴有白色病變或增生性炎癥性改變。
鏡下多數外陰鱗狀細胞癌分化良好,具角化珠和細胞間橋。前庭和陰蒂的病灶傾向于分化差或未分化,常有淋巴管和神經周圍的侵犯。在進行鏡下病理觀察時應注意:癌灶大小、數量、浸潤間質的深度、病理分級、有無淋巴管或血管的受累和共存的其他外陰疾患。上述諸因素對指導臨床進行治療和對預后的估計均極其重要。外陰鱗狀細胞癌的組織學類型可分為下列類型:
(1)角化鱗狀細胞癌(keratinizing squamouscell carcinoma):最多見,占85%。它多發(fā)生于老年婦女。癌細胞分化良好,有過度角化及角化形成的特點,也稱分化性或Ⅰ級鱗狀細胞癌,但侵襲性大。
組織形態(tài):癌細胞排列有層次,細胞大而是多邊形,較成熟,胞質多而嗜伊紅。核大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染色較深,淺者則核仁可見。細胞之間可見到細胞間橋的結構。在底部針腳長短、大小和生長方向不一,多而紊亂,侵入間質成為許多癌細胞巢。巢內有角化細胞和角化珠形成,有時角化珠占據了整個細胞巢,角化結構似漩渦或洋蔥皮樣。癌細胞巢間為很少的纖維間質。核分裂象多在細胞巢周邊和針腳的邊緣。
(2)非角化鱗狀細胞癌(non-keratonizingsquamous cell carcinoma):在外陰黏膜鱗狀上皮發(fā)生本型多,而外陰皮膚鱗狀上皮則主要為角化鱗狀細胞癌。
組織形態(tài):癌組織由多邊形大細胞組成。細胞匯集成寬闊帶狀,層次不清,細胞排列紊亂。細胞雖大,但核也增大,異型性大,核染色深淺不一,核質比例大。核分裂多,無角化珠,角化細胞偶見。此癌相當于中等分化或五級惡性程度。HPV DNA檢測常陰性。
(3)基底樣細胞癌(basoloid cell carcinoma):由類似鱗狀上皮基底層細胞組成。細胞匯集成片、帶、巢狀分布。癌細胞體積小,不成熟,胞質少。核呈長卵形或短梭形,深染,核的大小染色一致,核漿比例增大。角化細胞偶見或見不到。這一型相當于低分化或亞級鱗狀細胞癌。在少數病例中見核皺縮和核周空暈的挖空樣細胞;在癌組織附近可找到VIN病變;HPV DNA檢測陽性率高,達75%。這一型應與外陰皮膚組織,如大陰唇的基底細胞癌相區(qū)別,還要與基底-鱗狀細胞癌鑒別,后者是基底細胞癌向鱗癌分化部分,基底樣細胞癌是鱗狀細胞癌的一種亞型。
測量癌的最大徑不包括癌周的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病變。癌的浸潤深度測量從上皮和間質交界處或從癌旁最近的真皮乳頭的上皮和間質交界處作起點量到浸潤最深處,癌的厚度是指從癌的最表層到浸潤最深處。二者的差別為浸潤深度是從上皮與間質交界處作起點,而厚度是從腫瘤表面包括表面上皮作起點。要獲得正確的測量數據,標本必須固定好,連續(xù)切塊取材,并應垂直切片而不是斜切。
癥狀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1.癥狀 約有10%的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可無癥狀。而其常見的癥狀為外陰瘙癢,病程一般較長。瘙癢的原因主要是外陰慢性病灶所引起,如外陰營養(yǎng)不良、外陰陰道炎等,而非由癌瘤本身所造成。近一半的病人有5年以上的外陰瘙癢病史,瘙癢以晚間為重。因搔抓致外陰表皮損傷,更加重此癥狀。如局部有潰瘍,常伴有外陰疼痛、分泌物增多,有時有出血。由于許多外陰鱗癌病人存在致瘙癢癥狀的慢性疾病,因此癌變前癥狀持續(xù)時間難以判定。
2.體征 病變可發(fā)生于外陰任何部位,但多位于大陰唇,其次是小陰唇、陰蒂及后聯(lián)合。早期浸潤癌體征不明顯,為局部出現丘疹、結節(jié)或小潰瘍。常與外陰癌前病變共存。癌灶既可為單發(fā),也可為多發(fā)。極少發(fā)生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3.轉移途徑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很少發(fā)生轉移。如有轉移,主要通過淋巴轉移途徑。因此,其轉移部位主要由淋巴引流特點來決定。小陰唇前面部分是由繞過陰蒂向前達陰阜的淋巴干所引流。在陰阜的脂肪組織內,淋巴管轉向側面終止于股淋巴結的上內組。小陰唇后面部分向側方擴散與大陰唇的淋巴引流匯合。大陰唇的淋巴管引流入生殖股皺褶,向頭部及側方進入股淋巴結的上組。大陰唇的后部其淋巴引流入生殖股皺褶向前達股薄肌及內收長肌的肌腱,終止于股淋巴結的中央組。
后聯(lián)合及會陰的淋巴引流向后側方達肛門周圍,然后向前達生殖股皺褶;與大陰唇的淋巴管匯合終止于股淺淋巴結。
陰蒂的淋巴引流分成兩條主要的途徑,第一條是恥骨前淋巴叢引流陰蒂包皮向頭部進入陰阜,然后向側進入股淺淋巴結,又經篩狀筋膜達股深淋巴結。第二條是淋巴管從陰蒂向恥骨后,與尿道平行直達膀胱前壁或直接引流入閉孔及髂淋巴結,所以陰蒂的淋巴管可以繞股淋巴結直達盆腔深淋巴結。
由此可見,外陰淋巴引流第一組是股淺淋巴結。股淺淋巴結位于腹壁淺筋膜淺層及覆蓋股血管的篩狀筋膜之間。股深淋巴結圍繞血管位于其下面。股淺淋巴結外側組穿透腹外斜肌肌腱直接引流入髂外淋巴結。股深淋巴結常是在腹股溝淺淋巴結被癌侵犯以后才被波及。最近的股深淋巴結是Cloquet淋巴結,它位于腹股溝韌帶下面的股管內。如果腹股溝淺淋巴結或Cloquet淋巴結無癌轉移,外陰癌是不大可能侵犯盆腔淋巴結的。根據外陰淋巴引流的特點,癌灶往往是向同側淋巴結轉移。
由于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的病史、癥狀和體征均不典型,又常與一些慢性的良性疾患和表皮內瘤同時存在,而且浸潤癌灶可能不明顯,對亞臨床型的早期浸潤癌的診斷難度較大。因此,對外陰可疑病灶均需作細胞學和病理組織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檢查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應該做哪些檢查?
1.分泌物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查。
2.細胞學檢查 對可疑病灶行涂片細胞學檢查,常可見到癌細胞,由于外陰病灶常合并有感染,其陽性率僅50%左右。
病理活檢:對一切外陰贅生物,包括菜花灶、潰瘍灶、結節(jié)灶、白色病灶等均需做活體組織學檢查?;顧z時,對無明顯病灶如廣泛糜爛灶,為避免取材不準而發(fā)生誤診,可采用陰道放大鏡和(或)用1%甲苯胺藍(toluidine blue,核染色劑)進行外陰染色,再用1%醋酸沖洗,定出可疑灶后,再行活檢。因炎癥和癌癥都可表現陽性結果,所以甲苯胺藍染色只能用于選擇活檢部位。對有合并壞死的病灶取材應有足夠的深度,并應在壞死組織的邊緣取材,避免僅取壞死組織,影響檢查結果。
鑒別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外陰白癜風 是一種原發(fā)性的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癥。常可在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頭面部同時發(fā)現皮膚病變。病變區(qū)皮紋正常,與周圍境界清楚,一般無其他自覺癥狀。
2.外陰濕疹 較常見。與過敏體質有關,常有某種理化刺激因素存在。病變累及大小陰唇及其周圍皮膚,形成不規(guī)則大小片,邊緣具局限性或相當鮮明,周圍皮膚有不同程度浸潤和變厚,極少鱗屑,但因奇癢,經常搔抓,局部發(fā)生白癜風樣變,易被誤為癌前病變或癌變。
并發(fā)癥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可以并發(fā)哪些疾病?
合并感染。
預防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應該如何預防?
流行病學: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vulva)主要發(fā)生于絕經后的婦女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呈對數形式增加,診斷時的平均年齡國內為50歲國外60歲,但近20年來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Al-Ghamdi(2001)報道在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患者中,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約占5%其中最年輕者年僅17歲。
預后: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可發(fā)生轉移和復發(fā)。Volgger報道1例癌的直徑
治療
-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西醫(yī)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手術為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首選的治療手段。由于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一般無腹股溝淋巴結轉移,亦無淋巴管或血管浸潤,不需采用標準的根治性術式,僅采用外陰廣泛切除,甚至外陰病灶局部廣泛切除,即僅切除病灶及其周圍1~2cm的皮膚,就可取得滿意的效果,而不必行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Wharton報道25例早期外陰癌,僅作廣泛性女陰切除術,治療后無1例復發(fā),也無1例死亡。縮小手術范圍,盡可能多地保留了正常組織,減少了手術的損傷和術后并發(fā)癥。盡可能維持器官的生理功能,更能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只用于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不考慮化療。
3.化療
外陰鱗狀細胞癌的抗癌化療的臨床經驗非常少這是由于目前所有的抗癌藥對鱗狀細胞癌的療效不理想,而手術的治愈率高;同時外陰鱗癌多見于年邁患者治療的要求不高等原因所致。因此目前抗癌化療在外陰鱗癌的治療中處于輔助地位,應用于較晚期癌或復發(fā)癌。
(1)單一抗癌藥的療效:臨床應用于治療外陰鱗癌的單一抗癌藥物有:多柔比星(阿霉素)、博萊霉素(bleomycin)甲氨蝶呤(methotrexate)順鉑(順氯氨鉑)、依托泊苷(足葉乙甙)絲裂霉素(mytomycin C)、氟尿嘧啶(5-FU)和環(huán)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等。它們中以博萊霉素、多柔比星(阿霉素)和甲氨蝶呤療效較好有效率在50%左右
(2)聯(lián)合抗癌化療方案與療效:臨床治療外陰鱗癌聯(lián)合抗癌化療方案有:博萊霉素+絲裂霉素、氟尿嘧啶(5-FU)+絲裂霉素和博萊霉素+長春新堿(vincristine)+絲裂霉素+順鉑(順氯氨鉑)等。聯(lián)合化療方案治療的外陰鱗癌病例尚少但目前以博萊霉素+絲裂霉素和氟尿嘧啶(5-FU)+絲裂霉素的療效較好有效率達60%左右。
對晚期或復發(fā)的外陰鱗癌采用抗癌化療和(或)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有機地配合,可望提高生存率。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中醫(yī)治療方法
偏方:(以下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yī)生)
1.〔組成〕鮮半枝蓮50g ,白英30g ,銀花15g 。
〔用法〕水煎,代茶飲。
2.〔組成〕蜀葵3 個,桂圓3 個,雞蛋1 個。
〔用法〕煮熟,去渣,吃蛋及桂圓,喝湯,每日1 劑。
3.〔組成〕白花蛇舌草30~60g 。
〔用法〕水煎服,1 日1 劑。
4.〔組成〕龍葵30~60g 。
〔用法〕水煎服,1 日3 次,每日1 劑。
5.〔組成〕白英30g ,紅棗1O 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次。
6.〔組成〕白花蛇舌草30g ,爬柏30g 。
〔用法〕水煎服。
7.地鱉蟾蜍湯:地鱉蟲、蟾蜍、大茯苓、豬苓、黨參各15g,白花蛇舌草、苡仁、半枝蓮各18g,三棱、白術各10g,莪術12g,甘草3g。水煎3次,分3次服。如無明顯反應可連服2―3個月以上。
8.核桃樹枝30g,紫草根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