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不統(tǒng)攝用什么方劑治療
血不統(tǒng)攝的病勢、病位、病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止血法應當與溫、清、消、補,各種方法結合應用,溯本求源,消降出血之因,急則指標,緩則治本。
總的來說,治實火的代表方有“十灰散”;虛火有“茜根散”;補氣益氣有“歸脾湯”;涼血止血有“犀角地黃湯”;收斂止血有“止血湯”;活血止血有“逐淤止血湯”。
血不統(tǒng)攝的病勢、病位、病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止血法應當與溫、清、消、補,各種方法結合應用,溯本求源,消降出血之因,急則指標,緩則治本。
總的來說,治實火的代表方有“十灰散”;虛火有“茜根散”;補氣益氣有“歸脾湯”;涼血止血有“犀角地黃湯”;收斂止血有“止血湯”;活血止血有“逐淤止血湯”。
血不統(tǒng)攝的病勢、病位、病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止血法應當與溫、清、消、補,各種方法結合應用,溯本求源,消降出血之因,急則指標,緩則治本。 總的來說,治實火的代表方有“十灰散”;虛火有“茜根散”;補氣益氣有“歸脾湯”;涼血止血有“犀角地黃湯”;收斂止血有“止血湯”;活血止血有“逐淤止血湯”。
血不統(tǒng)攝就是出血,主要應用的就是止血藥。 止血的中藥按照藥性可以分為涼血止血、收斂止血、化淤止血、溫經(jīng)止血等,應該根據(jù)血不統(tǒng)攝的原因選方組藥,涼血止血的藥物主要用于火熱熾盛、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出血。而化瘀止血藥主要用于淤血阻絡所導致的出血。收澀止血的藥物主要用于內無淤滯,外無實邪的出血。溫經(jīng)止血藥用于久病陽氣虛弱,不能攝血而導致的出血。
血不統(tǒng)攝的治療可以歸納為治火、治氣和治血三個原則。第一治火,火熱之邪是我們血癥最常見的病因,應當辨別虛實,實火應當清熱瀉火,虛火應當滋陰降火,結合受病臟腑的不同 而處方組藥;第二治氣,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而升降,《醫(yī)貫》說,血隨氣乎,治血必先理氣,對于實癥應當清氣、降氣,對于虛癥應當補氣、益氣;第三治血,《血證論》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靈活運用多種止血的方法,注意防止,止血留瘀之弊,只要不是急性大出血,常常在止血劑中佐以少量的活血藥物,以到達血止而不留瘀的效果,出血迅猛導致氣隨血亡時,應當回陽救陰急用固脫法
血不統(tǒng)攝能夠活血嗎?血失于統(tǒng)攝溢于脈外,應當攝血止血,為什么還要活血呢?如果出血的量多了,則急當益氣固脫,迅速止血以保全性命,此為止血的第一要務,治病必求于本,出血相對緩和的時候,應該辯證論治,除其病因,所以這兩種情況需要注意,一是血不循經(jīng)的原因,二是病情發(fā)展中的病機的轉化。
血不統(tǒng)攝最常見的病因為熱虛和瘀,也是病機轉化的關鍵。因熱而迫血妄行,因虛而血無以統(tǒng),因瘀而血不循常道,熱毒可以由外感所致,也可由內生而來。虛損主要是氣虛和陰虛,可以累及到肝、肺、脾、腎,氣虛者出的血色較為淺淡,陰血虛者出血較為鮮紅,而陽氣虛損者鼓脈無力,可以見出血較為兇險的危重癥候。氣虛血行緩慢,可以導致血瘀,陰虛脈道艱澀,也可以導致血瘀。而陽虛寒凝血脈,,也可以導致瘀血的出現(xiàn),血瘀阻塞經(jīng)脈,血不循經(jīng),旁流外出,而導致血不統(tǒng)攝、七情過急,尤其是大怒大驚, 氣機阻滯,橫逆或者是上逆,都可以導致肝氣犯肺,肝氣犯胃,迫血妄行而發(fā)為吐衄。
關于出血,祖國醫(yī)學有血無止法一說,意思是應該塑求本源,出血的病因有寒熱虛實之分,出血部位有上下內外之別,而病勢有輕重緩急之異,所以止血劑的配伍與處方,應視其具體情況而定,例如氣有余便是火,氣郁化火者往往出血而心中懊惱、煩躁,可以用降香以理氣降火。 常用的止血的代表方劑有十灰散、咳血方、槐花散、茜根散、犀角地黃湯、小薊飲子、黃土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