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 | 主任醫(yī)師
青年神經外科專家,留日醫(y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濰坊醫(yī)學院副教授。于1997年4月留學日本國立高知大學,在日本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森惟明(Mori )教授的指導下,專攻腦血管病的臨床基礎研究,于2002年3月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在全日本規(guī)模最大的腦血管病治療中心——大阪國立循環(huán)器病治療中心神經外科學習進修。留學期間拜著名腦血管專家永田泉(Nagata)為師,共同參與煙霧病血管搭橋術、頸動脈狹窄內膜剝脫術、動脈瘤夾閉術等手術近300 余例,參與動脈瘤破裂彈簧圈栓塞術、血管狹窄支架置入術等腦血管病的介入達200余例。
2006年4月,任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腦血管病中心負責人并率先在國內開展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血流再建手術、偏頭痛微血管減壓手術以及神經介入手術;2012年,調任中國醫(yī)科大學航空總醫(yī)院創(chuàng)傷腦血管神經外科(神經外三科)主任,目前已獨立完成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腦血管神經介入治療、頑固性偏頭痛微血管減壓治療等各種手術近2000多例。
頸動脈手術有兩種。內膜剝脫手術在國外是受首選的一種方法,但對一些高齡人、麻醉有風險的病人,或者說病變很難通過內膜剝脫來解決的病人,可以通過神經介入方法。神經介入是從大腿擱里進導管,把頸動脈狹窄的部位用支架括起來。內膜剝脫的方法是在直視下,在頸部切開皮膚把血管切開,把血管里的贓物,也就是內膜內側的東西直接取出。治療方法的選擇要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來定,外科手術主要有內膜剝脫和神經介入手術兩類。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藥物主要是抗血小板藥和他汀類藥,用于降血脂和穩(wěn)定斑塊,在臨床上一般就是兩種類型的藥。血壓高需要降壓治療,用降壓藥,血糖高是用藥物控制或者是打胰島素。血脂高用降血脂的藥,這些都是預防性動脈狹窄的藥物的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病人不控制血壓很容易血壓高,嚴重的會導致顱內出血,血壓高也會導致動脈硬化。所以為了預防腦出血的發(fā)生和防止動脈硬化的生成,必須把血壓降下去。目前腦出血越來越年輕化,在國外,人們從年輕時候開始就對血壓進行跟蹤,控制高血壓。國內很多年輕人都不關心血壓方面,容易導致頸動脈狹窄或是腦出血
頸動脈狹窄的典型的表現(xiàn)是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具體表現(xiàn)為一過性的胳膊腿無力、發(fā)麻、視力模糊,這些癥狀可能幾秒鐘、幾分鐘,最多不超過幾個小時就會消失。因為血流馬上恢復以后,并不對腦組形成梗塞,做CT核磁不會發(fā)現(xiàn)任何病變。但是如果放任不管,這可能慢慢進展為永久性梗塞,做CT核磁的會發(fā)現(xiàn)腦梗塞的形成。腦梗塞會出現(xiàn)一些臨床表現(xiàn),但是一部分病人是導致慢性腦缺血,如果不仔細詢問可能不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有認知障礙,記憶力明顯下降,經常發(fā)困打哈欠,好忘事,四肢乏力。慢性腦缺血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認知障礙,也就是血管性癡呆。
頸動脈狹窄的高發(fā)人群有:老年人、肥胖病人還有飲食習慣不好的人,比如:常吃高脂肪食物的人,還有代謝異常的人,比如:對脂肪代謝或血糖代謝異常,這些病人都可能導致血管壁內膜的增生,所以有這些危險因素的病人應早期通過藥物控制,不然時間長了以后容易導致管道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