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疾病
疾病介紹
-
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是一種常見疾病,多發(fā)生在持久從事體力勞動或站立工作人員,在農民、理發(fā)員、運動員、外科醫(yī)師等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下肢靜脈瓣膜關節(jié)不全主要產生患肢沉重、酸脹、乏力,并可有表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皮炎、腫脹和經久不愈的潰瘍,不僅病人頗感痛苦,且影響勞動力。
病因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天靜脈壁薄弱、擴張、靜脈瓣膜缺陷、靜脈腔內壓力持久升高以及老年靜脈壁及瓣膜退行性變是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主要原因。
重全力勞動及長時間站立者易致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負重時腹腔內壓力升高,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而持久站立,下肢肌內較少收縮,影響靜脈回流。靜脈壁及瓣膜先天薄弱者,附加上述因素,即可致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由于先天靜脈壁薄弱,再加長期血液郁滯,靜脈壓力增加,早期肌纖維和彈力纖維代償性增厚,后期肌纖維和弱力纖維萎縮、消失,均為結締組織所代替,靜脈壁常因擴張而變薄,靜脈瓣膜的彈性纖維也發(fā)生退化。瓣膜雖呈薄膜狀,無深靜脈炎后瓣膜增厚的跡象,但瓣膜關閉不全,兩個瓣葉不能緊密對合,導致瓣膜關閉不全,血流從兩個下垂瓣葉之間向下逆流。
深靜瓣膜關閉不全,血流向遠端深靜脈逆流,靜脈壓力增加,靜脈管腔擴張,管壁變薄,使毛細血管充血,肢體處于長期水腫狀態(tài),淋巴管可繼發(fā)阻塞,水腫組織纖維化使肢體腫脹更趨嚴重。持續(xù)深靜脈高壓和穿通支靜脈關閉不全使深靜脈血液逆流入淺靜脈,引起大隱靜脈繼發(fā)性靜脈曲張。
下肢血液回流變慢和逆流,造成下肢血流郁滯,血液含氧量降低,毛細血管壁通盤性增加,紅細胞滲至血管外,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含鐵血黃素沉積于皮下,常致足靴區(qū)皮膚呈現(xiàn)棕黑色斑狀色素沉著。局部組織因缺氧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降低,易并發(fā)癥疹樣皮炎、淋巴管和潰瘍等。
癥狀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1.大多為長期站立及強體力勞動者,或大隱靜脈剝脫術后癥狀未見好轉或短期復發(fā)發(fā)才。
2.患肢腫脹,久立時出現(xiàn)膨脹性劇烈疼痛。具有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癥狀與體征。
3.靜脈壓測定、方向性多普勒超聲檢查有助于診斷。
4.靜脈造影 ①順行造影。深靜脈主干呈筒狀擴張,失去竹節(jié)狀形成,瓣膜影模糊,常伴有淺靜脈擴張。②逆行造影??纱_定瓣膜功能:Ⅰ級—瓣膜功能健全,平靜呼吸無造影劑向遠側倒流;Ⅱ—輕度瓣膜功能不全,少許造影劑倒流,不超過大腿近端;Ⅲ、Ⅳ級—中度瓣膜功能不全,造影劑倒流,分別達膝及膝下,但仍有相當?shù)脑煊皠┫蚧貪h;Ⅴ級—重度瓣膜功能不全,大部或全部造影劑逆流,直達踝部。
檢查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應該做哪些檢查?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尚需作一些理學檢查和實驗室特殊檢查,特別是下肢靜脈造影。
㈠理學檢查
1.下肢周徑測量 將兩下肢伸直或微屈,測量膝上15cm和膝下15cm處皗 長,一般以髕骨下緣(測小腿時)和髕骨上緣(測大腿時)為定點,測量數(shù)值健側和患側對照,術前和術后對照。
2.下肢深靜脈通暢度試驗(Perthes試驗)用以測定深靜脈回流的通暢情況。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干,囑病人用力踢腿或連續(xù)快速作下蹲運動。由于肌肉收縮,淺靜脈血流應回流至深靜脈使曲張靜脈萎陷空虛。如深靜脈不通暢或有靜脈壓力增高,靜脈曲張程度不減輕,甚至加重。
對深靜脈瓣膜有否關閉不全,目前尚無一種理學檢查(指以上不用儀器的手法檢查)可測知其病變。
3.大隱靜脈瓣膜和小腿穿通支靜脈瓣膜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 用以測定在大隱靜脈和交通靜脈機能不全瓣膜的位置。病人取臥位,下肢抬高,并自踝部向上按摩患肢,使靜脈空虛。檢查者用止血帶壓住近側大腿部,然后讓病人站立。當放開止血帶時,大隱靜脈迅速充盈,說明大隱靜脈瓣膜機能不全;未放開止血帶而小腿部大隱靜脈在30秒內迅速充盈,表明小腿穿通支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鎸嶒炇覠o損傷檢查 近年來,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查、電阻抗容積圖、光電血流儀測定等對檢查下肢深靜脈通暢度和深靜脈瓣膜功能方面,直到了有益作用。但上行性和下行性下肢靜脈造影至今仍不失為一形象化確診深靜脈通暢度和靜脈瓣膜功能的檢查方法。
㈢下肢靜脈造影 肢體腫脹或存在經久不愈潰瘍時,最好作下肢靜脈造影,一方面與深靜脈炎后綜合征相鑒別,另一方面明確深、淺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程度,為制訂手術方案提供依據(jù)。
一般先作上行性靜脈造影,如下肢深靜脈通暢,再作下行性靜脈造影,以明確靜脈瓣膜是否有病變。
1.上行性靜脈造影 主要用于觀察下肢深靜脈通暢度及穿通支靜脈瓣膜功能。方法:病人仰臥,取半直立位,呈45o,踝部扎一橡皮止血帶以阻止淺靜脈血流上行,用穿刺針頭直接經皮穿刺入足背淺靜脈,盡快推入60%或40%泛影葡胺80~120ml,在電視屏幕引導下攝片,先攝小腿X線片,讓患者以患肢趾著力,作足跟劑濃度以40%泛影葡胺為佳,過濃度可致淺靜脈炎。造影結束,可注入生理鹽水作血管沖洗。
2.下行性靜脈造影 主要用于觀察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本造影必須在明確深靜脈無阻塞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常失敗。方法:病人取60o半直立臥位,在腹股溝部股靜脈處直接用針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在電視屏幕引導下,攝髖部X線片,如見有逆流,再攝小腿X線片。
Taheri報道將導管自上肢淺靜脈插入,經頭靜脈、鎖骨下靜脈到腔靜脈分叉處,再進到髂總靜脈,然后注射造影劑,此法較繁復,較少采用。
按照下行性靜脈造影顯示的逆流水平,將靜脈瓣膜功能分為下述5級:
Ⅰ級:瓣膜機能良好。造影劑無明顯逆流。
?、蚣墸喊昴ぷ钶p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剛至大腿近側倍。
?、蠹墸喊昴ぽp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膝上。
?、艏墸喊昴ぶ卸汝P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膝下。
?、跫墸喊昴乐仃P閉不全。造影劑逆流到小腿部直到踝水平。
術后可根據(jù)下行性靜脈造影來判斷瓣膜肌能改善的程度。
Raju曾對14例正常癥狀的志愿者作下行性靜脈造影,發(fā)現(xiàn)2例有輕度返流。為此,分析造影結果必需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方面得出正確的結論。
上海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在1983年2月~1988年2月期間對120例下肢靜脈機能不全(包括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患者作上行性靜脈造影和/或下行性靜脈造影,證實在無深靜脈炎病史的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機能不全患者66%存在嚴重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血液倒流至膝以下。
原發(fā)性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X線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點。
1.深靜脈內瓣膜影存在但模糊不清、造影劑通過這些瓣膜向遠側倒流。所顯示靜脈有時可呈竹節(jié)樣,造影劑一節(jié)比一節(jié)淡,說明瓣膜仍起一部分作用,有一部分血液被瓣膜阻擋。一部分血液從下垂松弛的瓣葉間逆流,越往遠端,逆流的造影劑越少。
2.靜脈管腔明顯擴大。
3.整個靜脈系統(tǒng)未見血栓形成遺留的病變,造影劑一部分逆流,一部分也朝近心端回流。
鑒別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 本病與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均存在下肢靜脈血流郁滯,癥狀和體征十分相似,特別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史較長的患者,發(fā)病時情況已記憶不清,深靜脈血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但仍有許多方面可資鑒別。如表49-1。
表49-1 原發(fā)性下肢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原發(fā)性下肢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 起病 隱匿、緩慢 急驟、有的發(fā)燒,腹股溝部疼痛感 誘因 長期站立、強體力勞動 產后、大手術后、外傷后、受涼后、腫瘤、長期臥床 淺靜脈曲張 常位于小腿部、曲張成團,凸出皮膚,大腿部較少見 范圍較廣泛,常在髖股外側和下腹壁,會陰部可發(fā)現(xiàn)側支靜脈,小腿部曲張靜脈較輕,因組織水腫而不凸出皮膚 腫脹程度 較輕,以小腿為主,大腿很少發(fā)生,患側小腿周長一般較健側大1~3cm 較輕,小腿、大腿都可腫脹,患側小腿周長常較健側大3~6cm,大腿周長可較健側大3~9cm 色素沉著 范圍較小,有些病例可無 范圍較大,幾乎所有病例都有 潰瘍 較少見 較多見 股靜脈壓痛 無 早期病例有明顯壓痛 腹股溝部條索樣物 無 ??蓲屑? 上行性靜脈造影 顯示股靜脈通暢,管腔增大 顯示股靜脈有血栓形成 下行性靜脈造影 顯示股靜脈有逆流,但瓣膜仍顯影 有些晚期病便也可顯示存在股靜脈逆流,但瓣膜已被炎癥破壞常不顯影㈡下肢動脈靜脈瘺 下支動靜脈瘺也存在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皮炎及潰瘍,故亦需與本病鑒別。如為創(chuàng)傷所引起,則有外傷史,常有刀傷、子彈穿透傷、銳器刺傷等病史,局部可捫及持續(xù)性血管震顫,聽診時有持續(xù)性血管雜音;如為先天性,則自幼年即發(fā)現(xiàn),肢體可增長增粗,皮溫明顯升高,也可捫及震顫及聽到血管雜音,鑒別診斷一般?不困難,必要時作下肢動脈造影,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㈢淋巴水腫 某些肥胖病人患下肢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淺靜脈曲張可不明顯,這些病人尚需與淋巴水腫鑒別。淋巴水腫存在下肢腫脹,但無色素沉著和潰瘍發(fā)生,皮膚常增厚,小腿、踝部、足背部腫脹最甚,而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腫脹以小腿為主,踝部、足背部罕有腫脹。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靜脈血液郁滯主要在小腿不明顯。淋巴水腫眩要發(fā)生在皮下,踝部、足背部其它軟組織較少,故腫瘤明顯。必要時作下行性靜脈造影。淋巴水腫患者無靜脈逆流。
㈣Klippel-Trenaunay綜合征 本病可有下肢淺靜脈曲張及肢體腫脹,故也需與本病鑒別。Kilppel-Trenaunay綜合征為先天性血管畸形,有淺靜脈曲張,肢體增長增聊,皮膚血管瘤一組三聯(lián)征。常有皮溫增高,病變除累及小腿、大腿外,??衫奂巴尾俊I闲行造o脈造影可顯示靜脈畸形,多數(shù)為奈靜脈或股靜脈先天閉鎖。鑒別診斷也不難。
㈤單純的大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根據(jù)下行性靜脈造影可鑒別單純的大隱靜脈膜關閉與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常合并大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和深、淺靜脈穿通支瓣膜關閉不全。二者在臨床癥狀和體征上極信區(qū)分。某些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因小腿肌泵的代償作用,幫助下肢靜脈血回流,下肢也無腫脹,通過大量靜脈造影發(fā)現(xiàn),過去診斷為單純大隱靜脈曲張的病人約有66%同時伴有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因此我們認為二者可有為同一疾病,只不過處于疾病的不同階段,或病變程度不同而已。
并發(fā)癥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可以并發(fā)哪些疾病?
下肢血液回流變慢和逆流造成下肢血流郁滯血液含氧量降低毛細血管壁通盤性增加紅細胞滲至血管外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含鐵血黃素沉積于皮下常致足靴區(qū)皮膚呈現(xiàn)棕黑色斑狀色素沉著局部組織因缺氧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降低易并發(fā)癥疹樣皮炎淋巴管和潰瘍等。
預防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應該如何預防?
減少瓣膜關閉不全的靜脈腔內壓力,包括抬高患肢、適當活動、應用彈性繃帶等。
治療
-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本病的大手術治療原則是減少瓣膜關閉不全的靜脈腔內壓力,包括抬高患肢、適當活動、應用彈性繃帶等。在術前、術后均可作為輔助治療。
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根據(jù)病變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F(xiàn)將常用手術方法介紹如下:
㈠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
適應征:適用于下肝在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及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Ⅰ—Ⅱ級者。
手術步驟:在股動脈內側約2cm,自腹股溝韌帶向下作縱切口,長約5~6cm。直切口比橫切口好,橫切口顯露較差,并且常將卵圓窩處的淋巴管切斷。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找到大隱靜脈,并顯露卵圓窩,即可發(fā)現(xiàn)大隱靜脈與股靜脈的匯合處,并可見旋髂淺、腹壁淺、陰部外和股外側、股內側靜脈等分支,這些分支需一一加以切斷、結扎,然后在距大隱靜脈入口約0.5cm處鉗夾,切斷大隱靜脈,近心端結扎后再貫穿縫扎。遠心端內置入剝脫器,并盡可能將其送向遠端,在不能再向下送處,再作一小切口,顯露并切斷靜脈,近端用粗線縛緊于剝脫器錐形尖端的上方,向上抽剝。在抽剝時,助手用紗布壓迫已剝脫大剝離區(qū)皮膚以能置入剝脫器之較大分支,直到內踝處。若在抽剝時,發(fā)現(xiàn)某處有較大阻力,常表示該處有一較大分支或穿通支靜脈,可于此另作一小切口,將其結扎、切斷。不能置入剝脫器而呈團塊狀的曲張靜脈,需另作一切口,在直視下作靜脈剝靜脈剝離切除。
逐層縫合皮膚,切口覆蓋敷料后,自足部起至腹股溝部用彈性繃帶包括。
術后處理:術后鼓勵病人較早起床行走,一般在術后第二天可試行下地活動,但不宜久坐和站立。臥床時應抬高患肢,鼓勵踝關節(jié)自主活動,以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10天左右拆線,可長期穿醫(yī)用彈力襪擴腿。
㈡筋膜下穿通支靜脈結扎術
適應證:Trendelenburg試驗或靜脈造影示穿通支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和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不全Ⅱ級以上但無下肢腫脹、潰瘍者,均可作為大隱靜脈剝脫術加筋膜下穿通支靜脈結扎術。
手術步驟:自膝下起沿大隱靜脈行經作一長的縱切口直徑內踝。在大隱靜脈?稍前方縱行切開深筋膜。在深筋膜下向前后游離,前方至脛骨邊緣,后方至小腿后面中線。結扎并切斷所有穿過深筋膜的靜脈穿通運。穿通支靜脈在膝關節(jié)附近和踝關節(jié)上4cm處較為粗大。結扎穿通支靜脈后縫合深筋膜及皮膚。術后處理同大隱靜脈剝脫術。
1985年Johnson報道47例復發(fā)發(fā)性靜脈潰瘍行筋膜下穿通支靜脈結扎術的臨床療效,平均隨3.5年,1、3、5年潰瘍復發(fā)率分別為22%、41%和51%。
㈢深靜脈瓣膜重建性手術 50年代對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認識的模糊的,但Linton已首創(chuàng)用結扎股淺靜脈同時作大隱靜脈剝脫治療靜脈郁滯性潰瘍,據(jù)稱有一定療效。Kistner報道5例股淺靜脈結扎切斷術,隨訪2~8年,4例癥狀減輕。在作股淺靜脈結扎時,應注意結扎部位恰在股淺靜脈進入股總靜脈處,避免遺留股淺靜脈殘端,否則術后可能導致盲段處血栓形成。
60年代Psathakis提高深靜脈瓣膜機有不全重建術的新嘗試。他將股薄肌腱橫拉至奈靜脈和奈動脈之間并縫于股二頭肌腱上起收縮性瓣膜的作用,糾正奈靜脈瓣膜關閉不全,防止血液逆流,共作了124例,隨訪年半療效良好。
此外Hallberg也曾報道應用滌綸織物“袖套式”置于瓣膜關閉不全的靜脈外,以起到外瓣膜作用。
80年代,Kistner總結了60年代以來的臨床經驗,提出“原發(fā)性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新診斷,并用深靜脈瓣膜成形術治療瓣膜關閉不全,使深靜脈、穿通靜脈瓣膜機能不全的治療跨入力圖精確修復瓣膜病變的新紀元,即從破壞性手術(結扎股淺靜脈),到間接的瓣膜手術(外瓣膜手術),再發(fā)展到直接的瓣膜修復手術(瓣膜成形術、瓣膜移植術),完成了對下肢靜脈機能不全的概念和處理的變革。
1.靜脈瓣膜成形術
適應證:下肢腫脹或潰瘍且下行性靜脈造影示股靜脈瓣膜關閉不全Ⅲ—Ⅳ級,靜脈無陣舊炎癥表現(xiàn)者。
手術步驟:當大陷靜脈有病變時,先常規(guī)作大隱靜脈結扎、剝脫術并作筋膜下穿通支靜脈切斷,1周后再作瓣膜成形術。
沿股靜脈作一縱行切口,游離股總、股深和股淺靜脈。通過捫靜脈壁可覺察瓣尖。先試驗瓣膜功能。夾住遠端靜脈,將備耕度擠向近側瓣膜之上,然后又將血液強制地向瓣膜擠向,如瓣膜機能良好則不允許血液通過瓣膜逆流;如瓣膜關閉不全,則甚至不需用手擠壓,血液也通過瓣膜逆流。識別瓣膜功能后,需決定修復那一個瓣膜。最高位置的股淺靜脈瓣膜如可利用是首選的瓣膜,它可防止血流從股深靜脈逆流入股淺靜脈。如股淺靜脈的第二個瓣膜修復條件更為理想,也可選擇第二個瓣膜。
在瓣膜前方將靜脈先縱行切開,靜脈切口必須通過兩個瓣葉連接處。在下垂瓣膜之下3cm處作一切口,靜脈壁用鑷子輕輕提起,用精細的小剪刀朝瓣葉交界處將靜脈壁細心剪開,然后向股總靜脈方向再擴剪3cm。這一手術操作必須精確,如剪傷瓣葉,將妨礙瓣膜成形術的進行。
靜脈切開后,先檢查瓣膜。由于一個或兩個靜脈瓣葉被拉長,引起瓣膜松弛下垂,致使血液逆流。瓣膜必須尚完整。將過長的瓣葉以間斷縫合法縫于靜脈壁上,縫線從靜脈外穿到靜脈內,穿過伸長的瓣葉距交界處2mm的游離緣,再從靜脈內穿到靜脈外,與縫線另一頭打結??p合可在瓣葉兩側進行,切開的靜脈中部兩個瓣葉交界處也作瓣葉緊縮縫合。一般總共需作4~6針完成瓣膜的充分緊縮。在修復瓣葉時如出現(xiàn)損傷小孔,則用9—0縫線作修補。決定瓣膜縮短多少頗為重要。瓣尖邊緣縫于靜脈時,應避免過松或過緊。在手術結束時,瓣尖輕輕拉緊靜脈壁則恰當好處。
瓣膜修復后,在縫閉靜脈切口時,需注意縫合整齊,勿撕傷瓣尖。在靠近近尖部用幾針精細的間斷縫合縫閉切口,剩余的靜脈切開處用連續(xù)縫合。靜脈切口縫閉后,再用擠壓法檢查瓣膜功能。如仍有顯著漏血,應重新修復或結扎股淺靜脈。
療效:Kistner曾報道22例股淺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行瓣膜修復成形術,隨訪5~10年,15例潰瘍愈合,疼痛和腫脹全部消失,不需用彈性繃帶;3例癥狀接近于完全減輕,但需間斷應用彈性繃帶;4例腫脹或潰瘍無改善;療效優(yōu)良占82%,療效不佳占18%。
1982年Jones又提出一種新的、簡單的靜脈瓣膜成形術,稱靜脈壁三角形切除法瓣膜成形術。其操作步驟如下:先游離股總、股深和股淺靜脈的近端。Jones選擇修復股總靜脈瓣膜,他認為股淺和股深靜脈瓣膜常同時存在關閉不全,利用股靜脈各屬支以上的瓣膜,將能預防血液逆流入股淺或股深靜脈。在阻斷靜脈前將病人完全肝素化。在所選擇瓣膜的瓣葉交界處,瓣葉附著點的上方,做一靜脈小節(jié)口。在靜脈壁外較難確定此位置,但當做完靜脈小切口后,就可繼續(xù)遠側延長。注意切莫將瓣葉從靜脈壁上行任何分離。然后即可直接觀察瓣膜,若瓣葉顯得柔軟且精巧,僅存在唇樣伸長,則適合作本手術。先在未打開的半葉壁上,用精細的6—0單絲縫線做三角形間斷縫合,使靜脈壁呈錐形緊縮,并使之在兩瓣葉交界水平呈最大狹窄。置3~5針縫線,將節(jié)口呈三角形縫閉,使靜脈壁在瓣葉交界水平呈最大程度的緊縮,然后移除血管夾。
Jones認為此方法可作為Kistner靜脈內修復瓣膜的替代方法。他用此法所做5例瓣膜成形術,隨訪6~12個月,均無下肢腫脹或潰瘍復發(fā)。此法相對簡單,僅需1小時即可完成,并只需局麻。隨訪時間雖較短,但潰瘍愈合,腫脹顯著消退,近期療效肯定滿意,目前尚待觀察具遠期療效。
2.靜脈瓣膜移植術(或稱帶瓣膜靜脈段移植術)
適應證:下行性靜脈造影示原發(fā)性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Ⅲ—Ⅳ級,因瓣膜缺如或松弛過多無法作瓣膜成形術者。